为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学院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月29日,学院党委和工会联合组织了主题为“循先贤足迹,踏青山逐梦”的翠华山郊游活动。
活动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长安区汤房庙小学附近的长柞工委纪念馆,长柞工委纪念馆坐落于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是1946年在中共西北局指示下组建的一个党的革命秘密联络点,隶属省工委和中原部队党委双重领导。解放战争时期,长柞工委先后发展中共党员30多名,组织游击队为迎接解放打响了龙渠伏击战,智取嘉午台,在神禾原拉锯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习仲勋、张德生、赵伯平、汪锋、李敷仁、陈元方、武伯伦等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在秦岭南北、长安柞水一带,发动打击瓦解地方反动武装、策反地方军警、搜集敌人情报、锄奸反特、收养护送伤病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主力部队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纪念馆按“潏沣怒潮”“ 长柞烈火”“ 英烈故事”“ 盛世华章”等四大部分,全面展示了中共原长柞工委革命先辈们领导革命活动的生动历史。通过踏寻革命足迹,使全体教师体会到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并希望通过此次现场研学激励全体教师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活动第二站,我们来到翠华山。翠华山碧山湖(原名正岔水库)的正岔坝作为新中国第一座沥青混凝土面板坝,不仅承载着西安市民的饮水记忆,更是学院先贤科研工作者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上世纪70年代初,西安要修建石砭峪水库为西安市提供水源,为了多快好省建设工程,蒋长元、孙振天等水利施工系(现工程管理系)先贤,建议采用定向爆破筑坝、沥青混凝土斜墙(面板)防渗方案。对于定向爆破筑坝,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对沥青混凝土防渗,国内当时资料非常少。没有工程经验,前辈们就积极联系水利厅立项筹建一座小型水库——翠华山正岔水库做试验坝。当时的翠华山山顶荒无人烟,为了更好地完成山下正岔工程项目试验研究,老师们吃住在山顶,在放空的天池库底进行沥青混凝土设计、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摊铺试验。1973年,中国第一座沥青混凝土面板坝—正岔坝成功建成,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参加活动的教职工,在领略翠华山壮丽风光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前辈们创业的艰辛与伟大。在国家水利工程建设缺乏设备和经验的艰难时期,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等凭借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成功建成了这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水库。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沿着当年科研工作者们攀登的山路前行,大家仿佛能听见那激昂的号角和回荡在山谷的笑声。站在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坝前,我们更加坚定了继承和发扬先辈遗志的决心。
循先贤足迹,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此次活动不仅让教工们走进了自然,更是一次对科研报国梦想的坚守与传承。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梦想与奋斗同行,共同绘就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此次活动的所感所悟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以实际行动为打赢“双一流”决胜之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